享受教育 收获快乐
400-892-0731
教育资讯 | 孩子小学阶段身心特点对照表!家长到位是关键!

从刚刚入学到转眼小学毕业,6年的时间里孩子的成长变化是飞快的,家长们也一定发现,越来越多的事情并不像自己预期的那样。

其实每个学段的孩子都会有他们自身的特点,家长们要擅于总结,对症下药,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做到游刃有余。

01、小学一年级

心理特征:对小学生活既新鲜,又不习惯,因而一时难以适应,好奇、好动、喜欢模仿,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。

特别信任老师。

有直观、具体、形象等思维特点。

沟通方法: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、培养学习兴趣为主,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。

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,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,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。

02、小学二年级

心理特征: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,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,自控力不强。

沟通方法: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、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,逐步适应了小学生活,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。

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,培养学习兴趣。

要多鼓励肯定孩子,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。

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。

03、小学三年级

心理特征: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,从情感外露、浅显、不自觉向内控、深刻、自觉发展。

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,情绪控制能力有限。

普遍出现马虎大意,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,需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。

沟通方法:由于交往范围扩大,认识能力不断提高,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。

产生不安情绪,需要家长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,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。

04、小学四年级

心理特征:9-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,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,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。

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,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,是培养学习能力、情绪能力、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。

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,有了自己的想法,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。

社会交往经验缺乏,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,是不安的开始。

如果不注重引导,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,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。

但通过正确的教育,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,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。

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,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。

沟通方法:此阶段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。

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,需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树立信心。

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,书写习惯,培养孩子演算、检查的习惯。

05、小学五年级

心理特征:竞争意识增强,不甘落后。

更关注学习成绩,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。

独立能力增强,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。

不轻信吹捧,自控能力逐步增强。

沟通方法:鼓励做事情的坚持性,帮助孩子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,促进自我意识发展。

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,家长要开始关注小升初信息。

为孩子提供一些接触自然、社会的机会。

学习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观察问题,没有实践操作能力,很难准确理解其中内涵,接触社会对培养学习兴趣,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,迎接更复杂的挑战有积极作用。

06、小学六年级

心理特征: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,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,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。

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,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,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。

情绪不稳定。

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。

人的记忆力增强,注意力容易集中,敏锐,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。

自我意识、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,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。

但意志力仍不够坚定,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。

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。

沟通方法:此阶段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。

关注学习的同时,还需有个健康的心理发展。

逐步为升出做准备,对心仪学校的考试范围和特点多做了解。

为什么要谈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身心问题分析,其实最主要的是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。孩子一生的教育是由: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块组成,但其实家庭教育是占据极大部分的。学校教育并非是一生教育的主体,希望家长朋友们引起重视。

最近看的一篇文章,《人民日报》和清华教授鲁白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: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,是我们自己。

大家对教育不满,主要体现在哪里?无非是孩子们出了问题,即现在的学生脆弱,抗挫折能力差,动辄离家出走,或者轻生;只知道做题,创造力差,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;太自私,团结协作能力不足,等等。这些,归根结底还是做人的问题。

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也是最重要的老师,但目前中国家长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。

家教是什么?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,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。比如感恩、尊重别人、基本的规矩等等,其实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。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,在某种程度上,首先取决于父母。

但遗憾的是,家长们对此几乎没有太多的重视,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理念、人才观念。一谈到家教,就变成了花钱请老师教文化课,而不是家长的身体力行。

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,不惜砸锅卖铁,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付出。更有甚者,一些权贵和富有人群,用金钱换责任,在孩子很小的时候,花巨资让孩子一个人出国留学,表面上为孩子做出贡献,实则是不负责任。

一旦孩子出现问题,我们经常是指责学校、社会,而不是反思自己。

美国的教育制度与理念并不完美,在美国,因为教育理念原因,家长不满意,有大约 260 万学生是在家上学的。在美国前 10 名大学中,有 7% 来自此类学生。家长们在以自己的力量去做调整,修正对美国教育的不满。

家长到位,中国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改变

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制度与理念是完美的,美国也同样。大家觉得,中国教育目前问题很多,政府、社会舆论都在反省、检讨,试图解决这个问题,很多中国专家动辄讲美国教育如何如何好。

的确,美国的教育在理念上、方法上,都有其先进的东西,有值得汲取的地方,但是,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同时,中国家长应当首先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;教育改革,首先应当从改变家长入手,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,树立正确的人才观,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成才。

从世界角度来说,对于培养一个优秀的人,理念、做法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别,比如付出,比如严格的规范与要求,待人友善、懂得感恩等等。

因此,我们不需要动辄讲美国,而是应当先把本民族优秀的教育观念继承下来,把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发扬光大。

家长到位,正确的理念到位,中国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。